崁仔頂漁市風情

薛麗妮

  農曆初二、十六除外的深夜裡,當基隆市街上的店家紛紛打烊,人們進入夢鄉之際;來自台灣各地載滿漁貨的貨車,以及從事漁貨買賣的中盤商、市場的魚販、超市、餐廳的採買……,或搭火車或自行開車,都朝基隆忠二路與忠三路之間不到二百公尺的孝一路湧進。

崁仔頂緣起

  崁仔頂漁市在清國時代就存在於基隆,由於海口的地緣關係,人們在此泊船登陸,慢慢旭川河邊便住滿了人,有人的地方就有買賣,於是有了市集的形成。在尚未建造基隆港之時,現今慶安宮媽祖廟的廟埕是一片沙灘地,轉角的孝一路剛好是旭川河畔上方,河與陸地自然形高低落差的崁,故稱「崁仔頂」。

  崁仔頂早期建有七間一整排住家、商家兼有的房子,是基隆發展最早的街道,也稱崁仔頂街。由於地利,商家大多從事漁貨買賣,當中有一叫「和興」的店號,當地人也以「和興頭」稱之,所以現今行政區域上屬於和興里。

  建了基隆港之後,漁船進入旭川河靠岸,漁民們抬著漁貨必須爬階梯上街道將貨委託商家銷售,由於石階也叫「崁仔」,崁仔頂漁市就一直沿用至今,而石階已隨旭川河加蓋而消失無蹤。

漁市傳承

  崁仔頂會成為台灣有名的漁貨買賣市集是在 1929 至 1931 年之間共成立了五家魚行,分別是陳泰成、蔡鼎成、義隆、陳瑞……。當初並不賣新鮮的魚,只從事加工過的魚,特別是東北角及北海岸沿岸漁村的熟魚、魚脯為大宗。魚脯是鱙仔魚煮熟後曬乾的魚,沒有儲存上的困難,量多時就配銷全台灣,崁仔頂的魚脯在台灣最為知名。當時也從日本進口加工過的魚貨配銷,當中以鹹鰱魚最具口碑。

  目前崁仔頂有三十幾家領有營業執照的魚行,而在戰後至 1979 年旭川河加蓋之間共計有義隆、豐隆、源成、裕成、三合和、振豐、龍發、大廣、中廣等九家魚行。新鮮漁貨的銷售權仍在漁會的手上,現今魚行執照上的交易項目列有不得從事新鮮漁貨買賣的條文。早期漁會也曾在崁仔頂不遠處成立拍賣新鮮漁貨的分行,因為經營不善,沒多久就結束營業。但分行卻改變買賣新鮮漁貨的交易地點,為了方便魚商,魚販紛紛轉到崁仔頂,於是新鮮漁貨大量進入漁行。

崁仔頂的漁貨

  崁仔頂的漁貨林林總總、非常豐富,是台灣批發市場中漁貨種類最多的交易場所。加工熟魚、魚脯由高雄蚵仔寮、淡水、枋寮、八斗子等地的魚寮提供充足的貨源,熟四破、熟小卷、鹹小卷、?鬙J、鱙仔等加工漁貨為大宗。台灣各地的遠洋漁業、近海漁業的漁貨種類應有盡有,北海岸及東北角的沿岸漁業則提供了當天現撈的新鮮或活的漁貨。

  養殖漁業的各種漁獲也來到崁仔頂,舊金山的黃金蟹、進口的活龍蝦、冷藏鮭魚也經常在販賣之列,各類的魚漿製品、海菜、甚至潮間帶日漸稀有的生物也買得到。

  如此豐富的漁源,吸引了來自新竹以北、花蓮、台東……各地的買賣者,造成崁仔頂「不夜城」的特殊景觀,形成台灣的奇葩。

糶手叫價,人聲鼎沸

  清晨一點到五點之間,漁貨會陸陸續續到達市集,四點左右魚行的工作人員會打開照明設備。清理、挑撿魚貨的工人把魚貨攤開清洗,依等級分開盛裝在塑膠籃中……這時買魚的人潮已在各攤前穿梭,找尋想買的魚貨。賣魚的糶手捧著磅秤,開始一籃籃叫價拍賣。糶手的喊價方式,沿習日據時代,價碼通常比照昨天的價格,譬如白鯧昨天一斤平均 120 元,他會從這個價格喊起,如果無人問津,再降價喊賣,調整的差距有的是一元、五元或十元。魚價賣得好壞,和糶手有相當大的關係,有經驗的糶手憑其敏感度,就可知道生意是否會成交。除了糶手喊價外,貨主和熟客也會在一旁議價。

買魚的技巧

  四點到七點之間是崁仔頂漁市的鼎沸時段,七點過後曲終人散,市街恢復原貌,只殘留淡淡的魚腥味。在崁仔頂買魚要有些技巧,最好是和親朋好友共同出資,或者想買一批送人,否則一籃的魚,實在難以消化。再者糶手喊價要仔細聽,由於旁邊常有熟客和貨主議價,不要以為別人沒出聲就得標。當糶手在重覆一個價格時,就是有人出了高價,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追加。如果有興趣到崁仔頂漁市場一遊,要注意停車問題,當然穿著不要太考究,免得「吃魚不著反惹一身腥」。

WB01511_.gif (114 bytes) 回目錄


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.版權所有
Copyright © 1997 by Foundation of Ocean Taiwan. All rights reserved.